搜索
收藏

有一種“刮目相看”叫安徽
時間:2025-10-23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李芷
“安徽的科技創新,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每一次來都看到新的飛躍、新的發展,‘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你們這里各種要素條件集成優化的必然趨勢。”去年的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稱贊。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古之佳話,源于阜陽名將呂蒙勤學不輟的進取精神;今之新篇,見于安徽上下快馬加鞭往前趕的勃勃生機。
安徽何以令人“刮目”?答案,就寫在它的蝶變軌跡里。
曾經,“農業大省”“務工大省”是揮之不去的標簽,“中部六省的小透明”“長三角的編外人員”道出了發展的窘迫。如今,安徽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不僅跨入全國經濟大省行列,更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虎虎生風向前沖。全省GDP突破5萬億元,區域創新能力、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進出口總額等關鍵指標穩居全國前十、中部第一。
生動的實踐,源于思想的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安徽考察調研,為安徽發展把脈定向。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由此開啟,其成效在三個維度上清晰顯現:
“創新血脈”融入“發展命脈”。省委以47個“創新之問”開路,推動全省解放思想、打開腦洞,主動領題、專注破題、全力解題,奮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在前沿突破上,“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東方超環”創造“億度千秒”新的世界紀錄,“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在產業實踐上,完成從“銅墻鐵壁”傳統產業到“芯屏汽合”產業集群,再到布局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的梯次躍升。隨著一批批能在國際前沿“掰手腕”的成果競相涌現,“安徽智造”在世界級創新版圖上標注出嶄新坐標。創新,已深深嵌入千行百業生產、千家萬戶生活里,全省干群眼界和胸襟不斷開闊,生動踐行著“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的壯志雄心。
思維變革增進民生福祉。跳出此山放眼觀,自覺用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過去“就經濟抓經濟”的線性思維,如同老農盯著一畝三分地,眼里只有GDP;如今則像經營生態農場,經濟是莊稼,民生是土壤,環境是氣候,文化是水源。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長江岸線治理實現生態保護與城市功能提升相得益彰,蓄洪區建設推動防洪安全與產業發展齊頭并進,營商環境優化讓各類要素近悅遠來,民生改善讓發展成果潤澤千家萬戶。從“單兵突進”到“系統集成”,從“單腿蹦”到“齊步走”,看似步子慢了,實則走得更穩當,老百姓的獲得感也更實在、更可持續。
“人一我十”成為鮮明底色。這場變革,最終在人的精神面貌上開花結果。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點燃了江淮兒女的奮斗激情,凝聚起“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干共識。面對“時間不等人,機遇不等人,發展不等人”的緊迫形勢,激發“我”的擔當、強化“比”的自覺、煥發“拼”的勁頭,主動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快者賽跑,全力拼作風、拼能力、拼質效。現在,安徽干群呈現出全新風貌:站位更高,自覺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思想更活,勇于在改革深水區破冰試水;干勁更足,“拼搶干”取代“等靠要”;合力更強,“使勁往前趕”成為共同追求。
所有的“逆襲”,都始于“想變”;所有的“跨越”,都成于“敢干”。如果說呂蒙的“別三日”,是個人篤學精進的縮影,那么安徽的“別三日”,則是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的壯闊實踐。
這條路,注定是上坡路,上坡的路,往往風景最好;這份期許,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江淮兒女必將以更多“硬核”成果,續寫新時代“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