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第一盞燈”,在安徽點亮?
時間:2025-10-23 來源:安徽時評 作者:高俊翔
“1升海水相當于300升汽油,一臺核聚變裝置就能照亮整個地球”的話題最近又上了熱搜。而在安徽合肥,這個曾經看似遙遠的夢想,正加速照進現實。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一年來,安徽以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交出亮眼答卷——
在合肥未來大科學城,BEST裝置主機大廳內,重達400余噸的杜瓦底座被鋼纜緩緩放入中央的“深坑”。
這個直徑約18米、高約5米的龐然大物,不僅是BEST主機中最重的單體部件,也是國內聚變領域迄今最大的真空部件。BEST裝置向“點亮第一盞燈”的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與此同時,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夸父”(CRAFT)也傳來捷報——偏濾器原型部件通過專家組測試與驗收。穩態熱負荷能力達到20兆瓦/平方米,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的國際尺寸最大、熱負荷最高的偏濾器原型部件研制成功。
而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早在今年1月就成功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的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從理論上證明了核聚變的可行性。
這三個名為EAST、BEST和CRAFT的裝置,正分別從理論驗證、工程實踐和技術支撐三個維度,編織著點亮“人造太陽”的夢想。
一
安徽的聚變能源研究,走的是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
BEST裝置建設是安徽在全國率先開展的社會資本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探索。這種“國家隊主導+市場補充”的研發格局,為聚變能源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與此同時,安徽加速推進聚變能源產業化和應用,依托聚變系列大科學裝置,培育了中科離子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建設涵蓋上游超導線材等生產、中游主機設備制造、工程建設、下游設計運營商等聚變能源全產業鏈,聚變能源商業化進程走在世界前列。
“十四五”以來,安徽全力服務保障在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攻堅突破,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成效顯著。
“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自研“天都”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這些成就共同構筑了安徽科技創新的多維畫卷。
二
聚變能源將照亮人類的明天。
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終極能源”,其原理是模擬太陽內部反應,通過氘、氚等輕元素聚變穩定釋放能量。
與核裂變相比,核聚變不僅可以穩定提供大規模的能源,其生成物也安全清潔。
一旦可控核聚變應用,1L海水可產生相當于300L汽油的能量,將徹底改變人類能源格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國盛介紹,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可控核聚變研究,目前正處于從物理研究逐漸走向工程化的階段,預計2045年到2050年實現核聚變的商業化。
根據我國磁約束聚變發展規劃,有望在2030年前后突破科學能量“得失相當”、2050年前后率先實現聚變能源商業演示。
屆時,聚變能可作為基荷電源,24小時穩定供電,與可再生能源形成“穩定+靈活”的互補體系。
三
未來,安徽如何點亮?
安徽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由2020年883.2億元增至2024年1396.2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由2.28%升至2.76%,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在深空探測領域,位于合肥的深空探測實驗室不僅自研“天都”試驗星,還引來我國航天領域第一個國際科技組織、安徽首個國際科技組織——國際深空探測學會落地。
目前,實驗室已牽頭成立“深空產業協同創新聯盟”,建設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基地,籌劃設立深空產業發展基金、空天技術先導基金等。
在量子信息領域,安徽較早布局并初步形成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三大產業鏈,已集聚本源量子、國儀量子、國盾量子、中電信量子等產業鏈企業100家。
在成都舉行的2025世界聚變能源集團會議上,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電子回旋項目負責人黃梅動情地說:“我最想看到的核聚變能的應用場景就是,用核聚變能產生的第一度電去點亮一盞燈。”
這盞燈,或許首先在安徽點亮。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