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知其所來 明其“巷”往
時間:2025-10-23 來源:安徽時評 作者:朱海濤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桐城市考察,了解六尺巷歷史及其傳承,察看“桐城派”相關文物資料,聽取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介紹。他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一年來,古巷內外,故事常新。持續優化景區功能布局、打造沉浸式文化劇場、開辟非遺產品展廳,小巷“更寬了”;從“我家住在著名景點”的自豪感到“我是六尺巷守護者”的責任感,小巷居民“情更濃了”;“六尺巷就在家門口,吵出去不怕人笑話?”現在只要一提到這條巷子,大家就會本能地“讓一讓”,小巷“人更善了”。
一年來,古巷人氣攀升,火爆“出圈”。文旅體驗與觀光打卡、精神陶冶與文化尋蹤、工作啟發與智慧“求解”……小巷就像一個容器,不同的人在此找尋不同的答案。
六尺小巷,知其所來,才能識其所在。今天,我們需要進一步讀懂其背后的“密碼”,方能明其“巷”往。
一
今年5月30日,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香港舉行。外交部長王毅在致辭中引用六尺巷典故。他說,這個典故不僅成功化解糾紛,還形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命運緊密相聯。只要我們善用調解的方法,以互諒的方式處理矛盾,就能化干戈為玉帛,變高墻為通途。
六尺巷故事的開始,源于雙方潛意識里的“零和博弈”思維。吳家與張家爭奪墻基,我多得一尺,你就要損失一尺。這種“贏家通吃,輸家全無”的對抗性思維,總和為零。問題解決的鑰匙,就是張英的“正和博弈”思維,他的“讓他三尺”,打破了“零和”的僵局,創造了一個價值增量——不是去瓜分固定的“土地”蛋糕,而是共同創造一個更大的“和諧與便利”蛋糕。
當今世界,一些地方仍然彌漫著零和博弈、筑墻設壘的舊思維。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贏”過對手,在于如何“轉化”對手,共同創造新的價值。六尺巷典故中蘊含的這條“共生之道”,就是一條指引我們從對抗走向對話、從獨占走向共享、從孤立走向聯通的康莊大道。它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我們面向未來不可或缺的“文明羅盤”。
二
張家與吳家因宅基地發生爭執,互不相讓。張家自恃朝中有人,修書送至京城,期望張英以權勢壓人。這看似是一場必勝的爭斗,卻也是一個巨大的“局”——一個關乎家族聲譽、個人心境與長遠未來的困局。
張英沒有陷入家人設定的“爭與不爭”的二元選擇,而是以“一家宰相”的理性,駕馭“一族之人”的意氣,通過一首詩,完成了一次認知格局的躍遷。他將視角從“眼前的三尺墻基”拉升到“歷史的浩瀚長河”之中,用“讓出三尺地”的有形損失,不僅換得了內心平靜,更贏得了“謙遜禮讓”的家族美名,寫就了一段歷史佳話。
如今,“六尺巷工作法”已成為基層化解矛盾的“殺手锏”。用六尺巷的故事,“先給大家的情緒降降溫,道理很快就能聽進去”。它啟示我們:“退”不是目的,而是“進”的智慧路徑;“讓”不是軟弱,而是為了定義更宏大的格局。
三
在六尺巷的故事中,張英展現的自我認同,不依賴于那三尺墻基。當他不再被“占有物”所束縛時,“讓”就成了一種無比輕松和自然的行動,是內在自由的外在彰顯。
墻,是邊界、隔絕、對立與防御的象征。它清晰地區分“你的”和“我的”,是為了自我保護而樹立的壁壘;巷,是通道、連接、共享與流通的象征。它不是一個模糊的邊界,而是一個具有積極作用、介于兩者之間的領域。
因此,六尺巷的故事還是一個關于“心靈地理學”的寓言。它告訴我們,人生的困局,往往是因心中筑起了太多隔絕的“墻”。而真正的解脫,需要我們用勇氣和智慧,將這些墻轉化為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巷”。
這是六尺巷典故帶給我們的更深層思考,也是六尺巷里川流不息的奧秘所在。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